近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扩围。4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在已有试点地区基础上,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合肥、福州、西安、苏州9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
同一天,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通知,表示已总结了金融、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的试点示范经验,将在全国或相关地区复制推广。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此前,国办印发的《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作出系列部署,提出“持续推进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等。
如今,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惠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服务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早已展开。记者梳理发现,从2015年开始,我国分三批设立了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11个试点省市。随着此次9个城市的加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增至20个。
为何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如此重要?
服务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中国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服务贸易位居世界前列,外商累计在华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开放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迎来新的高峰。数据显示,全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7.5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跨越万亿美元门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瑞庭表示,当前,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抓手。
服务业对外开放助力扩大服务消费。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社会科学沙龙第44期活动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表示,服务消费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过程中大有可为,建议更大力度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改革以及完善服务业监管等标准政策,加快服务消费发展。
“未来中国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将逐步达到60%以上,其中更多将源于服务消费的增长。对比发达国家所处的相同发达阶段来看,预计未来10年,我国服务消费将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占整个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的47%提升至60%。”王微说,最近两年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其中2023年增速高达20%,超过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个百分点;2024年,服务消费增速为6.2%,高于全部社零增速2.7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服务零售额增速继续领先于社零总额的增长。
王微还提到,在总额增长的同时,服务消费中有很多新的内容正在“加快成长”,特别是出行、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等领域,其在整个服务消费中的占比正迅速增加。她分析,从长期来看,我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和变化也将为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带来可观的发展空间。
差异化优势凸显
4月4日,2025年“投资中国·英国推介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作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先行者,武汉向全球展现了近年服务业扩大开放成效和未来合作机遇。武汉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自获批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武汉市持续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创新。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6.1%,规模稳步提升。新兴服务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8%。
从首批试点至今,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已开展逾十年之久。目前,试点示范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11个省市服务业吸收外资412.6亿美元,约占全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50.2%,超过半数,覆盖金融、教育、医疗健康、数字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
如今,这些试点省市在服务业发展上形成了差异化优势——长三角地区,杭州、南京在数字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推出数据跨境“白名单”等制度;沈阳、武汉侧重生产性服务业与供应链创新,允许外资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广州、成都则优先开放生活性服务业,如外资独资养老机构、国际文旅项目等。
数据显示,此前确定的11个试点省市,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4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试点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表示,从新增的9个试点城市来看,覆盖东、中、西部,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补强国家战略支点的需要。从试点城市区域结构的系统化空间布局来看,实现了对主要城市群和开放通道的全覆盖,有利于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形成服务业产业集群。
专业人士表示,一方面扩大服务业制度型开放可以提升相关服务的供给水平,让公众能以更公平的价格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消除服务业不合理的管制措施,打破部分服务业的垄断行为,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竞争以及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动营造服务业健康发展的环境。
在试点省市的辐射带动下,今年初,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商务部数据显示,1~2月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9.9%,知识密集型服务顺差扩大至948.1亿元,旅行服务以28.9%的增速领跑。
需打破隐性壁垒
“总体看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一方面解决了国内市场高端供给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并在国际新业态新领域规则谈判中占据先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
以唯一一个省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例,海南省教育对外开放试点走在全国前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是我国境内首家独立办学的境外高校,该省不仅首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部省联合审批模式,还成为我国唯一开放教育领域准入的试点地区。海南省出台的《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提出,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试点境外工科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独立办学,探索境外高水平企业在海南独资办学。
另外,海南博鳌乐城试点国际医疗旅游后,不仅吸引28家跨国药企设立创新中心,更带动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研发投入增长200%。
不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周念利强调,也要看到,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试点开放的业务范围较为有限,以互联网和文化领域为例,目前开放举措较少。电信领域现阶段仅限于增值电信服务,未涉及基础电信服务;教育领域试点仅开放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独资试点,未来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韩永辉认为,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同时,外资企业在试点城市落地仍面临着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本土化适应与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韩永辉建议,为了使服务业面向外资企业开放,可以在试点城市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外商投资服务平台,实现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采取扩大外国人才签证适用范围,对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并支持试点城市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并建立外资企业与本地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